1. 創業服務的名稱還可以再修正-智慧創業服務(Smart Venture Service):坦白說,2004年的我,還只是一個學生而已,認識幾位創投與育成中心的朋友,閱讀過許多創投與育成中心的書籍,以及更多創投與育成中心的學術論文。我承認論文的水準以現在產業界的標準來看,非常的爛。現在我會重新命名為「智慧創業服務(Smart Venture Service)」,把物聯網的概念放進來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在Technews發表的Smart VC文章,可以略知一二。
2. 創業服務的定義還可以更深廣:近年來,看到許多機構自稱為創業服務機構,或者是從事創業服務業務。最著名的機構是最近在中國掛牌新三板的「創新工場(Innovation Works)」,這是2009年9月由李開復先生所創辦的公司,是一間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的公司。創新工場表示掛牌上是的是創業服務業務而不是主營的投資業務。以下摘要創新工場網站對於所營業務之介紹,可以看到創業服務的定義非常深廣。我當初只是一個學生,沒有想到這麼深遠。
『创新工场是一家早期投资机构,同时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。作为国内一流的创业平台,创新工场不仅提供创业所需的资金,还针对早期创业所需要的商业、技术、产品、市场、人力、法务、财务等提供一揽子创业服务, 旨在帮助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。』
作為一個學術研究者,我認為華人世界創新工場公司是創業服務產業的代表公司,後續的學術研究,建議以創新工場為標竿,也建議深入瞭解創新工場的營運模式與策略規劃。
3. 創業服務的研究 還可以更量化(Quantitatively):我使用的研究方法是紮根理論,這是讓理論從無到有的研究方法,也可以說是從0到1的研究方法。但如果要從1到1000,量化的研究方法就變得很重要了。例如可以用層級分析法(Analytical Hierarchy. Process, AHP), 網路分析法(Analytic Network Process,ANP), 或結構方程模型(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, 簡稱SEM模型)的方法,將創業服務的定義結構化,並且給予權重。請記得權重的數字僅供參考,因為不同的地區與時空環境,本來就會造成權重數字的變化,這很正常。這些研究方法,我當初寫論文的時候都研究過,但為何沒有實做呢?其實我心裡很想做,但是遇到幾個困難:(1) 因為當時沒有創業服務這個產業,問卷不曉得應該發給誰;(2)時間不夠,等我搞懂這件事情的時候,已經是六月份的事情了,準時畢業比較重要。(3) 學術研究能力不夠好,ANP、AHP、SEM的數學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去研究,當時趕畢業,臨時要學這些方法,肯定是來不及的。
4. 如果將來有更多的創業服務公司上市,可以從財務的觀點來分析營運模式與財務數字的交互作用。
5. 創業服務是一個新的概念,融合金融(投資)業、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特性,這三個主軸的交互作用很有趣,值得深入研究。主管機關經濟部目前不同意用「創業服務」來作為公司名稱,我溝通無效,引以為憾。希望創業服務能夠變成一個有自己「所營事業代碼」的業種。金融控股公司與綜合電業是台灣環境下特有的業種,有自己的「所營事業代碼」,建議創業服務也比照辦理。我的公司本名是「麥斯創業服務公司(Maxwell Venture Service LLC)」,因為經濟部不許可這樣的名稱,中文名字只好用麥斯管理顧問公司。無語問蒼天。
6. 創業服務公司的差異化,很重要:2010年之後,我們看到很多育成中心(加速器)與創投結合的創業服務公司,如果仔細去比較他們的業務項目,其實大同小異,大家的能力數值,差距也不會太大。我自己的創業服務公司堅持走差異化路線,不做大家都會做的業務,只做獨門生意。如果客人只需要89分以下的服務,找別人比較好,90分以上的服務,找我就比較合適。大家都會做的業務,賺的是勞力的錢,少數人才能做的業務,賺的是智慧財。人生只有一次,創業通常也只有數次,要跌跌撞撞浪費許多時間,還是找一個真正厲害的高手幫忙,這是一個非常兩難的問題,沒有對與錯,因為現實條件與自己的想法決定了最後的結果。因此,創業服務公司的競爭優勢或關鍵成功因素,會是一個好的研究題目。
以上是個人的淺見,在創業服務這個新產業發展的過程當中,我相信還會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燦爛火花出現。我很開心,十二年前的東西,現在證明是有用的,而且有許多人努力實做這個理論。我也很遺憾,十二年前自己的能力不夠,無法讓這個論文更加完美。期待莘莘學子們的投入,提昇創業服務產業的發展,這樣,台灣的創業環境也會更好。一個成熟的經濟體,其產業類別一定相對完備,分散經濟成長的來源,同時也分散的經濟衰退的風險。創業服務產業正是促進經濟成長的關鍵。如果各位看到新的東西,麻煩和我分享,感激不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